最新宾语课件(合集十篇)
2025-06-18宾语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送别》)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生: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2、抓字眼,明诗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诗意: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杨柳飞舞漫天柳絮。折柳相送杨花散尽,借问行人何时是归期。)
(2)教师指点,指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字词。
著:接触,贴近。漫漫:遍布的样子
柳条折尽:折柳条是古人表示送别的一种象征。“柳条折尽”表明思念志深,恋恋不舍。行人:出征的人。
(3)小组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合作探究体会诗的意境。
A、想象描述“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B、作者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C、你如何理解后两句的含义
D、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小组经过一番讨论、探究,发言如下:
A、首先,折柳送别在古诗中早有表述,在后来的唐代折柳相送更成为一种生活的情趣。所以,开篇即写杨柳,很吻合送别的情趣。其次,作者创设的这种情景也烘托了送别的气氛。杨树柳树的枝条一片青翠,已经垂到地上,杨花纷纷扬扬漫飞舞。这两句诗,为下面作者升华离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B、看似大好的春光,却不得不面对离别,怎能不让人更加伤感。杨花“搅天飞”,一个“搅”字,既写了杨花一铺天盖地,也表现一种纠缠清、难以割舍状态。这样的景色只能增加作者的离愁别绪,无心赏景。
C、后两句写杨花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归期难料,从而更加重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D、从字面上看,这是首送别诗,抒发诗人离愁别绪。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影射、讽刺隋朝统治者的诗,诗人以“杨柳”之“杨”谐“杨广”之“杨”;以写杨柳、杨花铺天盖为名,行揭露统治者凶残暴虐之实。最后,假借“柳条折尽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问话,表达百姓对统治者的诅咒:杨氏王朝终究要垮台,看你横行到几时!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四、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杨花漫漫搅天飞。
2、著:________。
3、“搅”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五、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六、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送别》。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宾语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感知斑羚飞渡的过程,体悟飞渡场面的悲壮。
2、反思人类行为,学习斑羚在飞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斑羚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联想想象,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生死关头,为我们上演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那一群悲壮的生灵让我们震撼,那一个个陨落的身躯,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幕生死的抉择,将永驻你我心间。”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回忆,在那个雨后彩虹高悬的日子里,在险峻的伤心崖上,一群斑羚进退维谷、猎狗,前面万丈深渊,涧下水流湍急------他们……
二、经典朗读, 锁定飞渡
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第9段。
1、圈画动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斑羚飞渡的画面。
半大斑羚 朝前(飞奔),同时,老年斑羚也快速(起跑),到悬崖边缘,半大斑羚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年斑羚(紧跟)在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半大斑羚在老斑羚背上(猛蹬)一下,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也再 度(升 高),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而老斑羚则笔直(坠落)山崖.
2、圈画动词,发挥想象,画出飞渡的情景。(我参与,我展示)
3、试着利用手势比划飞渡的情景。(结合文字,尝试动手,同伴交流,体验 快乐)(我比划,我快乐)
三、分析形象, 突破重点(老斑羚的形象)
我们现在根据文意,完成这样一个比喻:(我仿写,我接龙)
老斑羚像跳板,助同伴跨越了死亡之崖;
四、联想拓展, 激活情感
本文中的斑羚已经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斑羚,而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化身。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斑羚”?请向同伴讲述你所知道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我讲述,我聆听)
五、回味畅想,盘点收获
在甘萍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结束。
宾语课件 篇3
1、设计简述:
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都是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准则,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并以交际法语言教学为理论依据。在本堂课中,为了训练目标语言,我设置了各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来操练目标语言,并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模拟看病的过程,让学生在交际的同时,体验生活。通过这个活动,把生活中的交际场合搬进课堂,使课堂变为一种具体的社会交往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交际过程。这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交际法教学让学生参与,有时伴有情景或模拟场景,这样让学生更能贴近生活,学生成了主角,自然而然地他们就对英语感兴趣,把学英语当作一种乐趣。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堂口语课,学习对象为八年级生。本课的话题选自八年级(上)Unit2 What’s the matter? Section
在学习了身体各部分单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谈论自己及他人的健康状况,本课的核心语言项目是 “Ask and answer about health”。学会用 “What’s the matter?”
来询问他人身体状况。通过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使用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疾病的表达方式,从视觉上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结对练习,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任务的训练巩固所学的基础语言材料:I have a … You should/shouldn’t…让学生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创造口语练习
3、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比如像本课所涉及的有关健康的话题是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因此,他们渴望用英语来表达。另外,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在学习英语的能力上,他们模仿和记忆的'能力特别强。
4、教学目标设计: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e session, most students will be better able to acquire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 This will be achieved by:
1. Knowledge Objectives:
1) Be able to master the pronunciation, meaning and spelling of the names of diseases: fever, sore throat, sore back; stomachache, headache, toothache, cold, cough;
2) Be able to learn the expressions of giving advice: lie down and rest, drink hot tea with honey, see a dentist, take this medicine;
3) Be able to talk about health problems by using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and give advice by using “You should…You shouldn’t…”
2. Ability Objectives:
1) Be able to talk about one’s health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fluently;
2) Be able to role play doctor and patient;
3. Moral Objectives:
1) Improve the cooperative spirit through pair work and role playing
2) Care more about yourself and your family members’ health.
5、重点难点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话题是谈论健康,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掌握有关疾病的单词,并能针对疾病提出合理的建议。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设置如下:
The teaching Focus
1. Master the names of diseases: fever, sore throat, sore back; stomachache, headache, toothache, cold, cough;
2. Master the expressions of giving advice: lie down and rest, drink hot tea with honey, see a dentist, take this medicine;
3.Talk about health problems by using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and give advice by using “You should… You shouldn’t…”
本节课的内容是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他们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在45分钟内掌握较多单词的发音及意思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八年级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在谈论如何给合适的建议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设置如下:
The Teaching Difficulties
1. Students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remember all the target new words in the class;
2. Students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give appropriate advice to the certain disease because of their limited life experience.
6、教学策略与手段:
1.学生的学习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7、教学过程:
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分几个环节具体说明教学活动的安排,包括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指导活动、师生交互活动。应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的格式,不要采用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
Step1 Warming up
Greet Ss by asking them: How are you today? Then I’ll tell Ss that I’m not feeling well today (Write the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and guide Ss to read it.) and get Ss to guess the reason freely. If Ss can’t get the answer, I’ll tell them that I didn’t have a good sleep last night. So I have a headache. (I say this by doing a gesture)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间的问候,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融入英语课堂。要求学生猜测老师身体不适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并为之后的知识输入做好铺垫。
Step2: Presentation of words about diseases
1. Show Ss a bandage and tell them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in the place where the bandage lies. Then get Ss to guess the health problems. When I do an action, ask Ss: “What’s the matter?”(write it on the blackboard) For example, when I put the bandage on the stomach, ask Ss: “What’s the matter with me?” Help Ss say: “I’m not feeling well. I have a stomachache.” Then teach the other target words: fever, sore throat, toothache, sore back in the following way: Put the bandage on the other part of body and get students to ask: What’s the matter? Then get other Ss to guess the problem.
2. Use body language to guide Ss to guess another two names of diseases: cold, cough.
3. Show Ss pictures of diseases half hidden, and get Ss to guess the names of diseases: fever, sore throat, toothache, sore back, cold, cough.
设计说明:老师在课堂上出示医疗用具-绷带,能充分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绷带所绑的不同位置和肢体语言,自然地引出有关疾病的单词。这种教学单词的方式简单而且直观,更易被学生接受。八年级学生喜欢猜测的活动,所以,运用半遮图片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单词。
Step3: Pair work
Put the bandage on the part of a student’s body and ask: “What’s matter?” and guide him to use the pattern: I’m not feeling well. I have a… Then ask Ss to work in pairs and talk about health problems by using the bandage given and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What’s the matter? I’m not feeling well. I have a …
设计说明:八年级学生的表演欲望强,所以,在结对活动中,为每一小组提供绷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扩大参与面,使更多的学生开口说英语。
Step4 Presentation of expressions of giving advice
1. Tell Ss that I have a cold/cough, ask them: What should I do? Ss may give different answers, collect their answers and help them to use: You should/shouldn’t do… Then show some pictures of other diseases mentioned before and ask them to give advice to eachproblem by using target language: You should/shouldn’t do… During this activity, some phrases will be learned: lie down and rest, drink hot tea with honey, see a dentist, drink lots of water, take some medicine.
2. Show Ss two bags. In one bag, there are pieces of paper with problems while in the other one, there are pieces of paper with advice. Have a competition between boys and girls. Take turns to get paper. For example, one boy gets one paper with problem, and one girl get one paper with advice. The girl should say: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The boy should answer the ques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he got by saying: I’m not feeling well. I have a…If the girl got the right advice, she should answer it according to her paper: You should… If it is not, she should say: You shouldn’t, then give the right advice. The one who makes right sentence can get one point.
设计说明:向学生展现有关疾病的图片,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新知,而且还可以自然 地引入新的话题—针对疾病给建议。然后,通过在男女间开展说疾病给建议的配对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巩固句型。同时,使学生增长相关常识,加强健康意识。
Step5 Making a conversation
Show Ss the picture in Section A 3a, ask them to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suppose they are the doctor, what they will ask the patient. Collect Ss’ answers and lead in the sentence: When did it start? Show the sample dialogue and ask Ss to complete i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orally.
A: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B: I’m not feeling well. I have a _______.
A: When did it start?
B: About______ago.
A: Oh, that’s too bad. / 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 should/shouldn’t ________and you should/shouldn’t ________...
B: Yes, I think so.
A: _________________.
B: Thank you, doctor.
设计说明: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复习目标语言。另外,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扩充医生与病人的对话,这样使英语对话更加完整,更加贴近实际,也为下一步骤的角色扮演活动降低了难点,做了充分的铺垫,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
Step6 Role playing
Ask Ss to make a four -people group, one of them is a doctor, the other three are patients. Ask the Ss to role play the dialogue above. Then ask several groups to perform before the class by using some tools: bandage, a uniform, a stethoscope. Ask other Ss
8、作业设计
Give advice to the following problems as much as possible: sore throat, toothache, headache, cold. Choose one to make a dialogue
9、问题研讨:
1)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如何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思维、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2) 如何帮助学困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树立英语信心,消除他们开口难、怕说错的顾虑
宾语课件 篇4
Good morning, dear judges! I’m very glad to be here to present my class today. I’m number X candidate applying for the English teacher of middle school. And my topic today is Unit 1 What’s the matter? In order to make my presentation much clearer, I’m going to divide it into 6 sections, that is,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alysis of students, teaching methods, learning methods,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blackboard design. Now I am going to present them one by one.
一、说教材
I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first part: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Today’s lesson is from unit 1 of Book 4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ublished by PEP. Its main theme is we should help others who are in troubles. Students can learn some reading strategies like skimming, scanning and intensive reading to deal with some information. Besides that, the topic of this unit is familiar to students’ daily life, so it can attract students’ interest easily.
Teaching Objectives
As everybody knows, without an aim, our class is like driving the boat at the sea. Thu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designed as follows:
All students could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properly.
Students could listen, speak, read and write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passenger, off, get off, to one’s surprise, onto, trouble, etc.
Most students could get the m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aching material by predicting, skimming, scanning and careful reading.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this class, students shoul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helping others and establish 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pro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Key Points
Based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are designed as follow:
Teaching key points are to cultivate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of predicting, skimming, scanning and careful reading. What’s more, students should grasp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reading material and be able to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Difficult Point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are to help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helping others and establish 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pro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What’s more,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put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into actual use.
二、说学情
After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now let me analyze the students. Students in grade 8 are around age of 14 or 15. And they should achieve the skills of guessing about words, predicting, skimming for general ideas and scanning for detailed ideas, etc. Besides, most of them have difficulty in using it in their daily life properly. And their abstract thinking is not fully developed. What’s more, they are forming the ability to explore English knowledge and skills with some teaching aids such as pictures, radios, and dictionaries. Therefore, all of these shall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to today’s teaching.
三、说教法
As is known to all, the classroom is the team-working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e key of a class also lies in the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 learning. So, the situational approach,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will be used to help students engage in class. And these chosen methods combine together closely according to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refore, it is preferable to choose these methods.
四、说学法
As for the learning method, students will get knowledge by autonomous exploration and group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class. With these methods, students will work by themselves or in groups to grasp the new knowledge, which makes the class more active and effective.
五、说教学过程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ses, now, let me introduc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teaching procedures. I will introduce it from the following steps.
Step 1. Warm-up
For this step, I will play the song “We are the world” and let students sing and act it out. The song will be like this:
“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
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 so let’s start giving.
There’s a choice we’re making we’re saving our own lives.
It’s true we’ll make a better day just you and me”.
After singing, I will ask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Do you like the song? Do you know what the song talks about?
宾语课件 篇5
一、说课程规范
本课是阅读课。新的课程规范明确指出要使同学有能力获取文章里的信息,发展同学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发展同学智力,培养同学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促进同学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同学”的原则,引导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真正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说教材
“Let’s Read”是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B局部的内容,属于阅读教学,是与本单元话题“What’s the matter?”有关联的趣味语篇,旨在复习巩固本单元A、B局部的主要词汇,并适当扩展语言,增大语言输入量。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pass,kick,between,goal,guess,a football,match,win,the game”。
(2)能听、说、认读“Let’s Read”局部的故事,并回答文后问题。
2.情感目标:
(1)进一步提高同学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鼓励同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大胆开口,主动模仿。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同学团结合作,学会和谐相处的品德。
3.能力目标:
引导同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促进他们养成动脑、动口、动手的好习惯,初步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新单词“pass,kick,goal,between,guess,football match,win the game”。
2.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能力的发展。
(三)教具准备
依据英语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结合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的新理念,我利用了录音机、音乐带、足球、竞赛板、贴画、多媒体等多种教具设计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
整堂课紧紧围绕“同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简笔画、CAI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一场足球赛情景,让同学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新单词。然后再运用于语言交流中,使整个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创设了真实而生动的生活场景,使同学学得有趣,学得有用,从而体验到胜利的快乐。具体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采用情景教学法;2.采用全身反应法(TPR),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语言,加深对语言的记忆;3.使用交际法;4.使用听说法;5.使用游戏法;6.使用多媒体;7.使用任务型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1.Warming—up
(1)师生共唱歌曲“The way,I feel以歌激情。
(2)导人:通过自由谈话的形式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唱歌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2.:Presentation
教师出现课前准备好的球,让同学通过动作来学习动词"pass the ball”,“kick the ball”等,然后放世界杯足球赛音乐和竞赛画面,教学短语“a football match”,并根据竞赛进程逐一出现单词‘‘between,goal,、win,the game”。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和多媒体手段让同学加深对新单词的印象,进而掌握单词的听、说、读的能力。
a.听录音找出不认识的单词。
b.听录音跟读,并回答问题——Who got the first goal?
How did they get the second goal?
教师通过简笔画出现第二道问题的答案,协助同学理解短文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对句型的点拨,同学学会自主考虑,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3.:Practice
(1)将同学分成两组,采取竞赛的形式,利用单词卡片说出本单元描述心情的单词,并用该词造句,得分高的组获胜。
(2)教师引导同学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请几名同学谈谈本节课上自身高兴和不高兴的事情。
[设计意图]同学在好奇中边学边用,充沛表示自身的'能力。这些活动使同学坚持着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Consolidation
(1)快乐组合,妙不可言。
每张卡片上写一个步骤,每个小组一份。各组的同学将这些单词的卡片进行任意排序,然后根据排好的顺序,写出完整的句子,做得好的小组加红星。
(2)拿出自身制作的球赛卡。
完成空白处(自选方位),每组选出代表读他们的球赛卡,完成最好的加红星,大家为之鼓掌。
[设计意图]把欣赏的目光投向同学做的每一件事,让同学在每一次尝试中体验胜利的喜悦。
5.Homework
把你的球赛卡设计好,然后寄给你的好朋友。
6.板书设计,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
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所以设计时应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非常形象的板书,谁回答了问题就给他一个球赛卡并贴在黑板上,并把说出的话语用气球形象地表示出来。另外,我还用彩笔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让人一目了然。
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同学的朗读能力和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并通过听、说、做等活动激发同学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说,对同学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予以褒扬,逐步协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宾语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揣摩人物的台词,探究台词背后的言外之意,进而理解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戏剧冲突的理解。
2、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倾听童谣,感受亲情。上课前学生自由读童谣,感悟亲情。
二、检查预习,了解剧情
1、剧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这个故事围绕着什么展开情节?
明确:
1、剧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学生可能会回答:等人,枣儿,亲情等。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假如要以一个具体的物品名称来回答,我会答“枣儿”。
三、明确文体,了解学法。
补充戏剧知识点。
明确:
补充戏剧小知识——
(1)戏剧是一种以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强烈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冲突表现了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复杂矛盾与人物性格,更便于深刻地理解剧本的主题。而理解主题也能加深对戏剧冲突引起的原因与性质的理解。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正是由一对对矛盾冲突,才有了很多精彩看点。
(2)理解潜台词是深入鉴赏剧本的关键环节之一。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对话来表现的。只有认真品味对话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才能真正理解人物,理解剧本表现的主题。
了解学法。
(1)了解学法:本课就是从寻找精彩耐看的内容入手,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台词)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了解作品矛盾冲突,深入理解主题。
(2)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文中精彩看点,并读给大家听。
提示:精彩耐看的点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组对话,也可能是几个词语等等。
四、品析文本,揣摩情感
学生跳读课文,先标画内容,然后大声读出自己觉得精彩耐看的内容,并说出理由。
明确:一是练习朗读,二是表达能力,三是以此为切入点,明确从不同的角度去赏读人物语言,了解人物内心情感,抓住矛盾冲突,从而理解主题思想。
在学生朗读品说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下列一组句子。
1、学生分角色演读,其他同学思考,哪一组句子最好,理由是什么?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都湿了!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湿漉漉、粘乎乎的'!
明确:从人物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内心的情感,特别是叠词恰到好处的运用。通过赏读,深入剖析老人的言行,揣摩其内心的失落与伤感。追寻老人往日的温馨,引发对老人今昔生活境况的思考。明确老人的期盼与儿子的不归的矛盾冲突,正是老人对亲情的渴盼。
2、学生分角色演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谁读的最好,理由是什么?
男孩(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老人枣儿到了口袋里就想回家了。
男孩(低声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来的,急什么。
男孩不,我爹他——
老人他怎么?
男孩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
明确:从舞台说明,人物对白,标点符号等角度赏读出男孩对父亲归来的期盼与父亲冷落不归的矛盾,男孩子走与老人留的矛盾。体会老人和男孩的孤独与期盼,对亲情的盼归。
3、师生演读,品读人物语言,悟出潜台词后的象征意义。
问题1。学生思考讨论,男孩与老人所说的“巧克力”不同含义。
问题2。与“巧克力”相对的“枣儿”的象征意义。
男孩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
老人时辰还早呢,再坐坐。
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明确:“巧克力”与“枣儿”的象征意义。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丰富而深刻地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底蕴。
五、思索矛盾,感悟生活
1、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大屏幕打出时代背景: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年大规模离开家园,闯荡世界。据统计,到90年代末期农村外出从业青年达1。2亿人,相当于有一半的农村青年外流,这种趋势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还在加剧。
2、感悟人类的发展进程带给我们的关于开拓生活与家园之恋这对永恒的矛盾。
(1)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曹文轩《前方》
(2)“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
——作家王鼎钧
(3)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伏尔泰
六、齐读童谣,结束授课。
结束语
文学作品帮我们解决不了根本矛盾,但是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软,带领我们从感性的思想走向理性的思索。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明白:因为家,它是生存的寄居之地,又是生命的最终去所。失去了精神家园,灵魂就无所归依;离开了精神家园,个人便失去了生命凭借,成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在人的开拓生活与家园之恋的生存悖论中,“故乡”将是一个永远的不断被追求着的梦。无论将来你身在何地,以何种方式生活,当拿起亲人给的枣儿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自豪地说还是家乡的枣儿最好吃,还是家乡的枣儿最甜!请记得在任何时候都要将亲情随身携带,记得精神回乡。
板书设计
枣儿童谣开场——父母疼爱子女男孩遇老人老人念儿子枣儿名字的来历枣儿尿脖子枣儿树下撒尿男孩思父母——为父藏枣童谣收场——呼唤亲人社会变迁呼唤亲情
宾语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感悟民族的胆略和气概,崇高的南极精神。
揣摩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生交流网上“考察”南极的收获。交流话题“说说你所知道的南极”。
二、学习课文
(一)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用心阅读,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二)课堂活动
女画家在南极生活了两个月回国了,请你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她,那么你该设计那些问题?作为女画家你又该怎样回答呢?
(1)设计问题及答案
(2)活动过程:男同学扮演记者,女同学扮演女画家。
(三)深入探究
1、女画家体验到了怎样的南极生活?-------------艰苦
2、你能从文中找到能表现艰苦生活的具体内容吗?
(1)学生自主阅读,勾画批注.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3、你读了课文对文中所写到的南极人,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引导学生认真探究,体会感悟南极人的精神风貌.)
(1)阅读思考,勾画批注.
(2)交流阅读感悟
4、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问题: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精神的?
学生朗读相关的句段,画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宾语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教学设想】
参照“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句子”,以课文为材料,让学生在把握全文结构的基础上,加深对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以讲解分析为主,辅以理解语句含义的练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第2、6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第3、7段的分析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把握全文结构,分析3、4、5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并参考《世界历史》第二册第八章《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认真预习课文,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课上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重点落实以下知识:
1、词语:
悼(dào)词
不可估量
纷繁芜(wú)
杂豁(huò)然开朗
肤(fū)浅
衷(zhōng)心喜悦
卓(zhuō)有成效
嫉(jí)恨
诽谤(fěi bàng)
诅咒(zǔ zhòu)
给(jǐ)予
答复
诬(wǖ)蔑
2、常识: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让学生听本文的朗诵录音,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
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提问1: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段。
提问2:
⑴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⑵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承上启下。
明确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综上所述,第二部分结构如板书所示:
五、讲解第3、4、5段
提问1:
⑴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⑵ “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
⑶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⑷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①: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明确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明确③:了解了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了这个“规律”。(利用投影仪)
“所以”领起③④⑤⑥句。“因而”领起⑤⑥句。
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马克思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建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纠正了以往的唯心史观。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明确④: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大家知道,1838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这些跨学科的发现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三大发现中的前两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的话,后一项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问2:
⑴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⑵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⑶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①:“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明确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说,有直线型和球型两种的话,马克思该属于第三种,因为他既有直线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广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天才。
明确③: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六、总结
第2、3、4、5段在表述时,作者注意使用概括性语句(例如两个“对于”)和指代性语句(例如“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阅读时,若能抓住这些语句,将概括部分和指代部分具体化,那么一方面能使我们提纲挈领地掌握议论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帮我们弄清作者的思路。
七、作业
1、结合书下注解认真阅读第6、7、8段。
2、思考题:
⑴第6段偏重于肯定理论还是实践?为什么?
⑵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名称?
⑶第2段中两个“对于”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第6、7、8段,练习分析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分析第6、7、8段
提问1:
⑴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
⑵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明确①: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明确②: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提问2:
⑴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⑵ “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
⑶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⑷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①: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明确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确③: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明确④: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三、练习指导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语句的含义。
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
1、关键词语的选用;
2、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3、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例如:分析第6段中的两种不同程度的“喜悦”,突出马克思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视。再举练习题中的例子:
例2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明确:重点分析“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例5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课文中可拿来做此类练习的句子还很多:
⑴分析“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丰富含义。
参考答案: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最伟大的思想家”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
“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
⑵分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参加答案:“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宾语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并品味文章的语言。
(2)掌握悼词的一般写法。
2、过程和方法:阅读课文,运用学到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欣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
教学难点: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用鲁迅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导入课文;并让学生简介课前查阅到的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列出结构提纲,教师指导同学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2、 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结: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
(三)、结合原文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讨论,欣赏体会语言特点
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不仅如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小结: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
(三)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学生发言,讨论,老师指导点评。
小结: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四)让学生结合课文总结悼词的一般写法
明确: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兼有抒情,抒情贯穿着全文。
(五)课外作文:
写一篇题为《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的随笔。字数不限。
宾语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着迷”、“迷恋”、“痴迷”等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并借助这三个词语理清文章结构,提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领悟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表达方法及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4、从法布尔的故事受到启发,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从法布尔的故事受到启发,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感受人物的思想。品味文本中父母的责骂,初步领悟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学生自学,教师检查的形式,了解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借助重点词句,培养学生对通过文字感受人物思想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品读文本中,法布尔父母的责骂语句,初步领悟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同步探究中的自学站部分。
收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名言等。朗读《昆虫记》。
教师: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板书课题,齐读。质疑,如: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会装满昆虫?
2、师生交流质疑问题及对法布尔的了解。师出示课件,简单介绍。(课件内容为法布尔资料)
二、检查预习: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
(1)课件出示生字词:认读、记形。重点强调“栖、蠕、载”的读音。
(2)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描红,重点指导“昆、察、殿”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
(4)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在学生找到句子后,指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借用文中的中心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哪些内容具体讲了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里?
2、小组交流给课文分段。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主要又是写什么的。
3、课文的第二部分讲了几件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里?
4、学生思考并回答。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指导学习第一段。
1、通读第一段,了解这段中的环境描写。
思考:法布尔生活的小村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说出:美、昆虫多)
通过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抓住“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丛生”、“小动物跑来跑去”来理解)
2、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在课文开头告诉我们这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领会法布尔
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对他成为昆虫学家有较大影响。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品读第二大段。感悟“着迷”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
1、自由读2至3自然段。然后概括这两段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概括)
2、这只纺织娘的外形怎样?画出相关句子。法布尔捉到纺织娘的心情怎样?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学生找出法布尔的语言(“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主要是通过“瞧”和两个“!”感受到,所以要读得语气强烈,读出高兴、激动的心情。
3、纺织娘最诱惑法布尔的是什么?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4、学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句子。(“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不知是谁在唱歌”“三天前,法布尔……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5、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心情。
师:法布尔用了几天时间找到这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三天。
师继续引导:这么长时间,一定费了很大功夫,想象一下法布尔从“听到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到“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期间会做些什么?
6、找到后心情怎么样?你又能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学生:终于。
学生读句子,体会法布尔兴奋的心情。
6、小结:法布尔沉醉在纺织娘的美妙歌声中忘记了回家,不放过任何观察昆虫的`机会。可见他对昆虫是多么着迷呀!(板书:着迷)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
1、默读4到10自然段,画出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词句。试写批注。
2、学生交流:
交流一: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采集和观察昆虫给法布尔带来的乐趣。
“通过“逮蝴蝶”、“捉甲虫”以及在“水底世界”观察到的“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给法布尔带来的乐趣。
交流二: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
从“闪烁着金属光泽”“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体会小甲虫在法布尔的眼里是多么的漂亮。通过“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好好欣赏”等词语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交流三:品读父母的态度部分。
出示课件,学生细读。(内容为课文的7、8两自然段)
思考: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学生尝试回答)
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结合人物语言体会“责骂”与“责备”的区别,师小结:父母的责骂也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这样的侧面描写更加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板书:迷恋)
(三)、学习最后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法布尔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昆虫学家?学生回顾全文,由“着迷”“迷恋”到“痴迷”(板书:痴迷)感受法布尔的执著精神。
3、课文结尾讲到了法布尔由于对昆虫的痴迷使其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那么开头讲到对昆虫的痴迷了吗?(引导学生与文本开头中心句“着迷”相对应)知道这种表达方法叫什么吗?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六、通读全课,合作探究:
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
引导说出“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表现他执著的追求,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七、出示《昆虫记》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抓纺织娘着迷
5、装满昆虫的衣袋捉甲虫父母的责骂迷恋
(侧面描写)
引进了科学的殿堂痴迷
-
想了解更多宾语课件的资讯,请访问:宾语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