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白玉苦瓜读后感
2025-06-07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苦瓜》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玉苦瓜读后感 篇1
有一种食物,长的像香蕉,像月亮,但它弯弯的身子又长了许多小疙瘩,而且它那像翡翠似的绿色汁水居然是苦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吗?没错!它就是苦瓜。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苦瓜,不喜欢它的苦味,我想不到居然会有一方人民不顾辛苦种苦瓜,而且尽管我抗议,外婆还是空出了一大块地种苦瓜,这让我痛苦不已。
夏天到了,苦瓜还有几天就成熟了,我是真想毁了那片苦瓜地,但又怕外婆生气,只能看着苦瓜慢慢地长大。后来有一天晚上,爸爸笑着夹给了我几块苦瓜,我不想让爸爸失望,便夹了一块苦瓜放入口中。“怎么样?”爸爸满脸期待地问我。“苦!”我毫不犹豫地说。“你再吃一块。”我再次把一块苦瓜放入口中,顿时睁大了眼睛,咦,味道怎么不一样了呀。爸爸说:“是不是很香?还有点甜?”经过爸爸的提醒,我细嚼起来还真有一丝丝甜味。爸爸说:“这叫苦尽甜来。”“苦尽甜来?”我一直琢磨这句话,后来终于明白了。
吴王勾践二十多年卧薪尝胆,终于消灭了越国。王承书隐姓埋名三十年,只为祖国研制原子弹。苦瓜也是这样,一生把全部痛苦积累着,最终换成了“清热解毒”称号,而且“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就是因它而来的哟!
从此以后,我渐渐地爱上了苦瓜,当然苦瓜也变成了我的`最爱!
白玉苦瓜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看到爸爸几乎每天吃苦瓜炒蛋!于是我好奇地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苦瓜清热解毒,鸡蛋又富含蛋白质,是搭配非常完美的一道佳肴。这些勾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趁着暑假休息的时间打算亲手来做一次给大家尝尝。
我先将苦瓜洗好,切掉两端,再横着切开,发现里面有十多个正舒舒服服躺在床上睡大觉的“小宝宝”!我慢慢地把瓤去掉,打算把苦瓜切成小薄片。这时,我遇到了困难,我不知道怎么切。妈妈眼疾手快:“你第一次切,我来帮你吧。”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苦瓜切好了。妈妈教我把苦瓜放入一个大盆里,腌制三十分钟后,用凉水把苦瓜的盐和苦味泡走,等把苦瓜的.水沥干,便可以记放进锅里翻炒了。这一切都做好后,我把锅子烧热倒入油,等油烧热后再将打好的鸡蛋倒入锅中。忽然,“嗞”的一声,把我吓得直往外跑,只听到妈妈在厨房哈哈大笑的声音,等我回过神来跑进去,鸡蛋就已经冒起一个个金黄金黄的小泡泡了。这时妈妈在旁边说:“菲菲,可以把苦瓜倒进去了。”于是我端起腌制好的苦瓜放进去一起翻炒,当鸡蛋完全凝固时,一道香喷喷的苦瓜炒蛋就完成了!
菜上桌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爸爸还一边吃一边夸我长大了,懂得孝敬他了。我心里比吃了蜜糖还甜!我也高兴地夹起一块塞进嘴里,“哎呀!好咸啊!”原来大家都是装的呀!
白玉苦瓜读后感 篇3
说到苦瓜,大多数人都很讨厌。味道苦涩难吃。但是我偶然爱上了苦瓜。
在家里,我和哥哥都很讨厌苦瓜,但是我妈每天就是从菜市场买苦瓜。我们曾经想过扔掉妈妈买的苦瓜,但是怕妈妈生气,只好放弃。
苦瓜看起来像月亮,但它淡绿色的皮肤上布满了小疙瘩,听到它的名字就很苦。
我观察过苦瓜的生长过程。苦瓜种子浇水,两三天发芽。花蕾渐渐长成藤蔓,越长越长,顺着架子往上爬。我爬不起来,但我折回去继续长,直到不长。这时,藤蔓上会长满小苦瓜。过了一段时间,苦瓜长大了,颜色变深了,可以摘了。
去年夏天,我妈又从菜市场买了苦瓜。一天晚上,父亲从一个菜里挑出几个苦瓜,送到我的饭碗里让我吃。我拿了一块尝了尝。
“怎么样?好吃吗?”
“苦!”我立刻把苦瓜吐出来。
“再来一块试试。”
“这有什么好……”
“好吃,不仅香,还甜。”
我又捏了一块尝了尝,这次还是苦的。
“仔细再试一次,会很甜的。”爸爸说。
我又仔细尝了一遍,这次好像真的很甜。
“这是什么?”
“这叫苦甜。”
是的,苦是甜。学习不也一样吗?如果你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你必须努力。世界上哪个名人没有努力过?
我爱苦瓜,它有一种甜的.味道,也因为它让我体会到一个道理:苦是甜的。
白玉苦瓜读后感 篇4
苦瓜,顾名思义是吃起来口感苦的瓜。苦瓜的样子看起来像丝瓜,但没有丝瓜的柔滑;又像香蕉,但没有香蕉的`香甜可口……
苦瓜,又名凉瓜,是葫芦科植物,为一年生攀缘草本。茎、枝、叶柄及花梗披有柔毛,腋生卷须。叶子的直径达3至12厘米,有5至7道掌状深裂,裂片至椭圆形,外沿有锯齿。
苦瓜虽属蔬菜一种,但还具有清热消暑、养血益气、补肾健脾、滋肝明目的功效,对痢疾、疮肿、中暑发热、痱子过多、结膜炎等病有一定的功效。苦瓜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具有预防坏血病、保护细胞膜、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机体应激能力、保护心脏等作用呢。
当我知道苦瓜有那么多好处后,我立刻要求妈妈买点苦瓜来吃。很快,热气腾腾的苦瓜出锅了。翠绿的瓜片眨着油光,飘出一阵阵清香。我忍不住尝了一口:“哇!好苦啊!”妈妈笑了笑说:“慢慢嚼,会有一股清甜的味道!”果然,很快一股清纯味在嘴里弥漫开了,让人回味不尽.
我以后一定要多吃苦瓜,还要推荐给我的好朋友们一起来吃这一健康食品。
白玉苦瓜读后感 篇5
读《道士塔》《莫高窟》后,我一直无法平静,我的灵魂深处仿佛被什么撕扯着,那样疼痛,疼痛。
——题记
我震撼了,为那个“恨”字。我的眼前仿佛展现了悲凉的莫高窟和无知而愚蠢的王道士。我不知道那是莫高窟的悲哀还是望道士的悲哀。
一个道士,一个敦煌石窟的罪人,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些文化,在他第一次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就注定被破坏被吞噬。“1907年7月,法国人伯西和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卡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手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毯因有一次用一点银元换取了35大箱,6000百多卷经书……”余秋雨先生在写这些数字是心是否在淌血?我的嘴里忍不住咒骂,咒骂那早已死去的罪人,但现在又有什么用呢?莫高窟外的道士塔啊,你听到了来自沙漠深处的哭泣声吗?无奈和悲哀!也许于秋雨先生的那一句“我好恨!”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
真想去看看被王道士粉刷白了的壁画,去感受那石灰底下薄弱的呼吸,去听听那泣血的声音。这一夜,注定无眠。
王道士已经逝去,而莫高窟还存在,即使已经破碎不堪,把他依然是一个生命,屹立在风沙之中。
于秋雨想到了千年前的乐樽和尚,他是莫高窟的始主吧!第一个来这片土地上的那个人,他看到了三危金光。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如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让他成为真正的胜地……从此这个响起了工匠敲打的声音。工匠中隐含着真正的艺术家。前代的艺术家有遗留给后代内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数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就如于先生所说的“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年的沉沉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火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而终地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个何等壮阔的生命!”
而我却没去莫高窟,我只丛电视上看到过那壮阔的景色。在这里,我从新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听到那跳动在历史深处,那雄浑的脉搏声。从古代的工匠艺术家到现在的建筑师,从古代的诗人到现在的散文家,摄影师,莫高窟迎来了一批批人,又送走了一批批人,而有着不同程次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于是,于秋雨先生的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心灵的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和民族心理的景深。但我有怎么懂得那深刻的含义呢?我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是如此短浅,也只能从文字里感受到点点莫高窟:
他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他把人性神化,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
他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他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红;
他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论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
……
在沙漠深处,一一个伟大的灵魂,等待人们去观仰,膜拜。
白玉苦瓜读后感 篇6
我最不喜欢吃的蔬菜就是苦瓜了,因为它的样子很不好看,长长的一条,身上还有像麻子一样的疙疙瘩瘩的东西,而且它的味道特别苦,很难下咽,但我发现,有时它的作用还挺大的。
记得有一次,我上火了,嘴唇上边都裂开了,很痛。妈妈看到我这么痛苦,于是给我买了一个苦瓜,吃饭的时候给我烧了一盘苦瓜。妈妈说:"上火了,吃苦瓜很不错,能够祛火。"我不想吃,因为苦瓜实在是太苦了,而且广告上说:"怕上火,喝王老吉!"我想,吃苦瓜,还不如喝王老吉呢!
妈妈把苦瓜端到我的面前,我就是不吃,但妈妈一定要逼我吃下去。我大闹起来,大叫道:"我要喝王老吉,喝王老吉马上就会好的。"但是当我看到妈妈那生气的眼神,我就不敢再嘴硬了,没有办法,只好吃了一片。好苦啊!我皱紧眉头,样子十分难受,连咬都没咬就吞了下去,过了好长时间才吞下了这一盘"毒药"似的苦瓜。虽然我吃苦瓜的时候感到很难受很痛苦,但是没过几天,我上火的嘴唇竟然真的好了。
虽然苦瓜长得很丑,味道也不好,但是它的用处真的很大,默默地发挥着它的.作用。我想到了每天都能在大街上遇到的清洁工们,他们很多都没有什么文化,总是干又脏又累的活,弄的身上也又脏又臭,可以说他们也是外表丑陋的"苦瓜"。但是,如果没有他们,世界可能就是一个大垃圾场了。清洁工打扫垃圾就像苦瓜来清理我身体内的病毒一样,默默地做着有意义的事情,我真的要向他们学习,不在乎外表,
而在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白玉苦瓜读后感 篇7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
——题记
潇潇洒洒地走了回天涯,让山山水水留下了点自己的足迹。你说它苦,它苦中有乐;你说它乐,它乐中带苦。用旅程修饰笔下的文字;用时间磨砺人生的沧桑;用回忆勾勒出最完美的篇章。他说希望笔墨留下的痕迹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希望如此,可却说这实在已是一种奢望。于是,行走在陆地、江海,怀揣着一个缱绻的梦想,诚惶诚恐地开始踏访着一个个或新颖或陈旧的梦境。
像那海滩上一地的细沙,风过,沙动。潮退后,依旧是原来的样子,可留下的,还有海的味道。从敦煌行至阳关,从邈远的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苏州。有过在宁静的三峡下苦苦地冥想,有过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地自语,更有过行走在苏堤、白堤之上,驻足于雷峰塔废墟之中。他常常笑语,这是欠西湖的一笔宿债,或许,又是还了他儿时的一个陈旧的梦境。走走停停,歇歇走走,走的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或者是疲倦的伏在旅店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他不得不承认他无法不老,但是至少曾经还像这般年轻的大胆。无论是他笔尖之下那扬扬洒洒,绚丽多彩的文字,还是他嘴中不太愉快又略带苦涩的旅途,对我来说,都充满着无尽的好奇和幻想,我尊重他,我想,不仅仅是我一个。
再美的景色也需要有历史的沉淀,和文人的裹卷,正是如此,才能吞吐千年。也许百转千回中,对历史的多情,总会让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的负重。也许那是苦的,但历史的沧桑感总会给人更多,更珍贵的回忆,就是那种苦涩后的`回味,在身体里缠绵了千年,只为等那一瞬间,然后无无尽的延绵……也许这整一个,都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那个小小的缩影,伴着人的苦,人的思,人的忆,人的记,而后,散发出它无法遮掩的光彩。或宁静,或喧闹,或婉约,或大气。也许浪漫安详是你所爱,又或者高贵浮华才是你所钟情,那又有什么干系呢?你可以坐在莽莽大地之上,站在高山河流之旁,甚至,只需停驻于那些流转了千年的文化之中,静静地听他诉说,诉说这千百年来的滴滴点点。
当你真正融入这山水画、人文画般的大自然之中,你会迷恋上她千种万种的风情。阳关苍茫的白雪,庐山迷蒙的雾霭,苏州精雅的林园,吴江凄冷的落叶,你与它们交融在一起,然后发现自己会无端的动容。交织着老屋的回忆,夹杂着对风景无限的感怀,也许再当你靠在残破的古老城墙之上,你内心里,会少一些对着残垣断壁的悲凉,更多的是,对久远历史的赞叹和对古老文化的敬仰,甚至,是膜拜。
思绪是不止的,我看出来了。每一次临别时的不舍,全都精巧地隐藏在那一句句精短的皆为之中,他是怕再写下去,便很难再收手了吧。一本薄薄的书,怎够抒发他无穷的感怀。我亦知,那些跋涉于山水中的记忆,早已盖过他口中所说,所叹的苦涩。他定亦想像他所欣赏的理查德教授一样,像顽童一样举着双手,引吭高歌。于是,文化的精魂,和着风,和着阳,和着脚印足迹,释放出它无比耀眼的光芒。
文化苦旅,苦了人,甜了心。
有些记忆,从不曾老去……
白玉苦瓜读后感 篇8
像香蕉,像月牙,可淡绿色的表面上却隆起了许许多多形的小疙瘩。没有香蕉的甜味诱人,不及月牙美丽动人,连它的名字听起来都叫人感到苦涩。苦瓜—人们就这样称呼它。
第一次吃苦瓜,我就想:竟会有以为祖先不嫌它苦,把它从野生植物中挑选出来,加以培植而竟有人不辞辛劳,为它传种至今。
但是,尽管我和哥哥都讨厌苦瓜,奶奶仍然开了一块地种了哭黄瓜。我们想毁了它,又怕奶奶生气,只好作罢。可我们也体会不到辛苦一年却收下“苦瓜”的乐趣。
我们的怨恨都无济于事,苦瓜籽仍旧发芽了。芽儿嫩得仿佛是轻纱包着一团绿水,可谁会想到那晶莹的汁水竟是苦的呢?我不禁惋惜起来。
转眼间,那嫩绿的小芽已经抽了许多丝藤,顺着一切可以攀缓的东西向上爬,仿佛可以爬到天上似的。那藤似乎长着眼睛,总是向高高的竹竿攀缓。苦瓜藤也许有什么“探测器”吧,不然,怎么走出了尺多远的藤,又会打个弯往回长呢?
叶子呢,像大半个齿轮,一溜儿挂在藤上,像一串串花儿在空中飞扬。花儿小得很,竟和“苦瓜”这个名字一样不起眼。藤条更不用说了,它经得住暴风雨的袭击,结出丰硕的果实它比铁丝更柔软,更坚强,因为它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
“上菜啦!”终于吃到苦瓜了。那次吃晚饭时,爸爸笑眯眯地从菜碗里夹了快苦瓜给我,叫我认认真真地品尝一下。
“怎么样?味道不错吧?”爸爸为我。“苦!”我不会撒谎。
“你再好好尝尝。”爸爸认真的说。“这有什么好尝的?”“不但香,而且甜津津的.,是不是?”
“唔。”经爸爸一提醒,我真觉得有那么一丝甜味儿。“这就是苦尽甜来。”爸爸风趣的说。“苦尽甜来!”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好像悟出了一种道理:人们不是常常说苦中有乐,苦尽甜来吗?这也许是苦瓜存在的价值和人们乐于吃苦瓜的原因吧!学习不一样吗?居里夫人,牛顿等这些人,哪个不是历尽千辛万苦,才获得巨大的成就的?
我爱苦瓜那绿色的生命,我爱它奋勇上的藤蔓,然而我更爱的是它的气质—“苦尽甜来”。难道不是么,朋友?
白玉苦瓜读后感 篇9
一提到苦瓜,就想到它那疙疙瘩瘩的外皮,难以下咽的苦味。暑假里读了《苦瓜》一文,我对苦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苦瓜》记叙的是作者家的后园种了一片苦瓜,苦瓜在日晒雨淋中茁壮成长。因为作者从小就讨厌苦瓜的苦味,好几次都想毁了它,但又怕妈妈生气,就只能盼它自生自灭。没想到顽强的`小苦瓜苗竟然能结出了苦瓜。晚饭时父亲夹了几片苦瓜给作者,让他品尝劳动果实。作者只尝到了苦瓜的苦味,没有品出它内在的甜味。经过父亲的提示,作者才真正体会到苦瓜的本质,由此引发作者对苦瓜的敬佩之情。我与作者的感受多么相似啊!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在慢慢地咀嚼苦瓜的苦和甜。
晚饭时,我特意要妈妈炒了一盘苦瓜。我先勇敢地夹了一块苦瓜,慢慢地嚼着,强忍住苦味。再一品,嘿!真有淡淡的香味,忍不住叫道:“苦瓜还真甜!”妈妈笑着说:“苦瓜还能败火呢,多吃点吧!”我禁不住又吃起来······
是的,人们不是常说:“苦中有乐”,“苦尽甘来”吗?前几天,我在家中做暑假作业,遇到了一道难题,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来,烦恼不堪。今天我又苦思冥想,一步一步耐心推敲,终于解了出来,心中感到无比喜悦。“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付出哪有成功。牛顿,爱迪生,张海迪······哪一个不是历尽千辛万苦才获得成就的?
“苦尽甘来?”我爱苦瓜那绿色的生命,在苦瓜里寻找甜味一样品味着这句话的意思,终于明白了苦瓜那特有的品质。古往今来,有多少科学家不是这样失败了再来,最终获得真理的?有多少书不是这样慢慢品味,才懂得道理的?苦瓜就是这样,苦中寻蜜,学习也要这样,熟读思理呀!
我爱平凡的苦瓜,爱它奋勇向上的藤,爱它顽强的生命力,我更爱它“苦尽甘来”的气质。
白玉苦瓜读后感 篇10
“公寓窗台上种的苦瓜藤,不指望它开花结果,……于是烟尘万丈的都市里的一扇窗子,为我编织了故乡夏日里一席苦瓜凉梦来。”这段话是台湾作家洪素丽的散文作品《苦瓜》结尾,这也是作者的点题之笔。
作者的童年是阴暗的,成年后定居异国饱受思乡之苦,唯有幼时家中常吃的苦瓜印象最深,她记挂乡愁之物也就成了苦瓜。孩童时期家中所烹苦瓜妙品在这异国他乡也甚是稀有,但那挥之不去的苦味却成了作者绵长的愁思。
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是浓浓的绵长的乡愁,但给读者更深的感悟是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初尝苦瓜者都知道,苦瓜那种苦苦至心底。洪素丽说,苦瓜的苦是令人清心寡欲的苦,不是“哑子吃黄连”的.苦。我也有同感,从父母和乡人的嘴里知道,苦瓜的特性是苦和寒,可以清心明目,消热解气,吃起来虽苦,但咀嚼过后,竟留有一丝甘甜。
细想起来,苦亦可以是美味。
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苦,因此,苦是人生无法回避之味,倘若觉得太苦而不愿去尝试,余味的甘甜也就不会感受到了。苦中作乐,是每个人必须学会的一项生活技巧,更是一种超越物质满足的新境界。
现在的我们,虽然少了许多年少时的自在,但我们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苦中作乐。对朋友,难过时陪伴就是乐;对家人,落魄时简朴便是乐;对他人,受助时微笑就是乐……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男女老少,面部表情有喜有忧,每个人怀揣着自己的苦或苦中作得的乐向前走着。
我们可以在苦瓜里吃出人生的道理来,苦与乐,其实很简单,心态变化就在一瞬间,正如味蕾知觉变化,上一秒还是极苦,下一秒便是极乐了。轻松得来的乐不是真的乐,只有当你累过,苦过,哭过,笑过,那才是乐。
白玉苦瓜读后感 篇11
苦瓜,它像香蕉,像月牙,淡绿色的表皮上隆起许多卵形的小疙瘩,它的外表晶莹透切,在阳光下,仿佛碧玉一般。清朝就有“白玉苦瓜”的玉雕。它的别名叫“锦荔枝”,荔枝的'果实多汁,有“果实皇后”的美称。“锦荔枝”也就说明了苦瓜的美了,所以说苦瓜在所有的蔬菜里可以算是最美的了。这也许是我爱上苦瓜的第一原因吧。
不管苦瓜有多美,它是用来吃的。在以前,我从来都不吃苦瓜,只知道苦瓜一定是很苦涩的,人家一谈起苦瓜,我就老想起在灶旁煎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蔬菜不吃,偏要吃那么苦的瓜。
又一次,妈妈做了一道“清炒苦瓜”,我吃了一口,说:“太苦了。”妈妈却说甜。“放在嘴里嚼的时候苦,等你咽下去的时候就有一丝甜味,这就叫苦尽甘来。”妈妈对我说。明明是苦的,怎么会甜呢?我又尝了一口,先开始想吐出来,想起了妈妈的话,把它咽下去,果然嘴里有一丝甜味。经历了很多事情,终于明白了妈妈的话。
吃苦瓜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人生。人生难免有苦涩,如果一个人不吃苦,那么也就不会品尝苦中的甘甜。苦瓜虽苦,但它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能体会到苦后的甘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就是吃苦瓜的人生启示。
白玉苦瓜读后感 篇12
父爱如大山,严厉背后,是一颗细腻的心;父爱如湖水,默默无闻,却滋润我们的心;父爱如皓月,没有火热,却在黑暗中给你指明方向……看,那父爱如涓涓细流,汇成一丝丝温暖,深入人心,沁人心脾。
翻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牌坊》一文首先跃入眼帘。正在吸引我静下心去看这篇文章的还是其中穿插的一个外国故事,说的是一位姑娘为了保住贞洁而跳水自杀,她的父亲抱回她的遗体,放进了冷库保存。老修女写信给教皇,这个姑娘被封为圣徒。有一天,一位醉酒的青年误闯入冰库,发现这位美丽的姑娘,当他贴着冰块时,本该冰冷的冰块却是热气腾腾,他靠着姑娘散发的热量,扛过刺骨的寒冷——姑娘真的显灵了。最后,青年挟着解冻的姑娘飞奔,像要把她送出天边……
这是小说《热冰》,关于处女与冰块的故事,一块圣女的牌坊,不是石头做的,而是一方冰块,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具有这样幻想色彩的外国小说。刚翻开这本小说,我便看到那段微微加粗的'黑色字体,这些字好像从泛黄的纸张里悄悄地浮了上来,就像那位美丽姑娘把温暖传给青年那样,要把书中的内涵传给我。才疏学浅让我领略不了别的,只在脑海里出现明晃晃的两个大字——父亲。
往前翻了几页,开始看《牌坊》的正文。这是一个由叫潘木公的聪明老道和善良的石匠引发的故事:一位年轻石匠告诉潘木公,那些立了牌坊的自杀女子墓都是空的,不是升了天,而是被她们的父亲转移了。故事的最后,写了这么一段话“在昏暗的月色下送别小船的,总是父亲。因为母亲裹着小脚,行走不方便,更怕她在河边哭出声来。父亲很少说话,步子轻轻,快速向小船走去。那神情,与那位把女儿封进冰库的外国父亲,完全相同。”父亲把女儿送走,是想给心爱的她一个未来,乡村的封建思想会让这些女子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小船向前驶去,渐渐淹没在远处的微光中,父亲还是静静地站在岸边,举目远眺,默默留下一行泪水……这让我想起我与父亲的一个故事。
童年的时候,父亲常要等我。有一次拉丁舞演出,我要去彩排,父亲开车把我送到表演的地方。我和朋友一起在台下等候时,突然一个和我们一起跳舞的女生撞了过来,她的手机掉在地上,发出“啪”的一声,她心疼的骂我:“你没长眼睛啊!没看到我走过来吗?没教养的,当自己是谁呀?快把我的手机捡起来!”突然遭到一顿痛骂,我一时没回神愣在哪儿。朋友看她狂傲的样子,义愤填膺的说道:“明明是你撞过来的,凭什么说我们啊……”,乱说一通后,朋友就拽我离开。意外被骂使彩排的心情也没了,草草结束彩排就准备回家。
独自离开舞台,去父亲停车的地方。在我的必经之路,远远就看到父亲一个人站在路口等我的身影。尽力隐藏心中的不快,但我还是低估了父亲的火眼金睛,看来子女任何的喜怒哀乐都逃不过父母的双眼。心中的委屈瞬间泛滥,父亲虽没有替我伸张正义,但他的循循善诱,悉心教导还是慢慢平复了我的心情。这就是我的父亲,常伴我左右。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润物无声的默默等待诠释着一个父亲的无声爱意。
散文中的那个父亲,等待着沉睡大地上悄悄出现的熹微晨光,等待着乡村的解冻。我也在父亲充满爱意的注目中,从蹒跚学步到翩翩起舞,从牙牙学语到四书五经。在人生漫漫长路上,父亲就是那个始终愿意不离不弃给我温暖的人。
想人间婆娑,全无着落;看万般红紫,过眼成灰。珍惜那如山的父爱,让那丝丝的温暖流进子女的心田,开出人间最艳丽的花朵。
-
推荐阅读:
最新陈春花读后感
南丁格尔读后感
童话读后感
最新《复活》读后感(经典14篇)
-
我们精彩推荐白玉苦瓜读后感专题,静候访问专题:白玉苦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