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的教案(实用七篇)
2025-06-06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古诗元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日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元日》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学会3个生字,感悟诗中重点的词义,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中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略体会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寄托的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读了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板题,齐读课题。)
二、解题
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元日”这个题目的理解!
师: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
开始的,第一。(2)为首。(3)主要、根本。(4)元素。(5)构成一个整体的。(6)货币单位。(指名读)你认为在这里是哪种解释?
声:“元日”就是一年的开始,也就是春节。
师补充:古人认为元日是一年的开始,一个季节的开始,一个月的开始,所以又叫这一天为“三元”。
三、初读古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在距今1000年左右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提醒:注意读音和节奏。)
指名读,师生评议。
四、品读古诗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好,还要读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各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想一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而主要意思?你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
(师讲解释古诗的方法。同时辅以课件。)
3.利用这种方法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相信人人都能行!
4.作者在诗中集中展现了宋代人过年时特有的民俗民情,也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点的事物来描写的?
(1)爆竹。
除夕夜的爆竹声,哪一刻最响?为什么?
那一刻,新旧更替,人们放爆竹就是为了辞旧迎新啊!怎么能不快乐呢?
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快乐。
(2)屠苏
过渡:在爆竹声中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心情多么高兴啊!他们取出了冰窖中的屠苏酒。
知道什么是屠苏酒吗?
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这新年的第一口酒。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生发挥想象说话)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板:暖)
(3)曈曈日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曈曈日普照千家万户,多么喜庆,多么吉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评:你读得真好,仿佛让人看到了千家万户被这温暖的霞光照耀。
评:你得不错,但这霞光还不够灿烂,不够温暖,能再读一次吗?
(4)新桃,旧符
除了放爆竹,饮屠苏,诗人还向我们展示了换桃符这幅情境,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在诗人眼里换去的仅仅是旧的桃符吗?他的笔下仅仅是一副节日风俗图吗?此时他已度过了人生的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次都是这样,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年写下《元日》呢?有时候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对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元日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身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一起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假如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溢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示出来?(抽生读,男女生竞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竞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局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安排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和: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热闹、欢快
元日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诗题 放爆竹
读诗文 喝屠苏
明诗意 迎红日
悟诗情 换新符
元日的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试图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二十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中“我来试一试”。
4、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春节家人年饭的照片,生字、词卡片;过年时家中门上的对联和一些有趣的春联。
课型:
古诗。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那时的热闹,那时的亲人相聚,那时火红的对联?
(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看书上的插图,看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生字游戏――教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教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教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预设: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教师:真棒!下面,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指生朗读全诗。
4.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诗的意思)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4)有时,用不同的语气,(比如反问、感叹的语气)能够加强我们说话的语气,更加强烈的表达过年的喜庆。谁能试试把这两句――“千户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说一说?
预设学生说话―――(感叹句)(比喻句)(反问句)等。
注意激发学生个性的感受,把学生生活中过年的景象予以再现。
重点点拨――教师:“总把新桃换旧符”。一个“总”字,把春节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生动的表现出来。来,把你们家中的春联,还有你比较喜欢的春联展示展示,看看这个“总”字,有着什么样的含义。
预设:家家户户、各有千秋、更新换代、种类繁多、喜气洋洋......
(老师注意把学生各不相同的感受加以归纳,并对学生的个性化体会予以鼓励。)
教师:还有什么词,能这样传神地表现节日的气氛?(除、入、换、)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在全班交流。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户万户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指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指生背诵。
元日的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读熟,熟读成诵。
2、利用设问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的自主参与学习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回答问题,理解作者写作本诗的心境,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表达的情景,情感。
二、选材目的: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任宰相之后,著名的“熙宁变法”之前。他借描写过年的习俗、气氛抒发他在改革伊始,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心情。诗中将人们过新年的喜庆气氛融入到了热闹的迎春场面中,立意清新,一派除旧换新、欢欣鼓舞的迎春景象。新学期开始,刚刚过完春节不久,利用学生对春节的观察和感受,比较熟悉过春节的习俗、情景。选择这首诗作为开学第一篇,有利于学生从贴近他们生活的经历入手,从自我感受入手,从切身体会入手,比较易于学生进入诗中的情景,更好的赏析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掌握字的读音,词的含义。范读、讲读、自读、读到琅琅上口,读到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古诗描写的情景、意境。
四、教学过程:
1、上课前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这一节古诗课,请同学们拿出古诗课本和一支能用的笔,放在课桌上,把其他暂时不用的东西都收起来。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清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物体,有利于课堂秩序)
2、同学们,你们的春节过得好吗?(引出课题)谁来说一说过春节是你都注意到有那些民俗习惯,请举手。
3、(生回答)同学们观察真仔细,看来你们都是有心的孩子,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过春节的情景的古诗,请同学们把古诗课本打开,在目录里找到《元日》这首诗。翻到这首诗。(78页)
4、解题。“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第一天。这首诗描写的是北宋时期人们过春节的情景。
5、范读,并出示较容易出错的字及注音的字卡,如“爆”、“屠”、“苏”、“瞳”、“换”、“符”等。让学生重点拼读容易出错的字,并朗读。朗读前提示学生注意诗中有那些过春节的风俗?
6、自渎完毕,老师知道有的同学早就读过这首诗了,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提问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目的在检查学生正确阅读的情况)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仔细听他读的效果,发现问题,等他读完了就把你的小手举起来,好不好?
7、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发音不准的字、词,首先请举手的学生来纠正,并及时板书字及注音。请出错的同学拼读,然后大家一起拼读。
8、提问“一岁除”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自己看课本上的注释,联系古诗,说出答案。目的培养学生利用手头的甘(课本、字典、资料等)自主阅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问一个差生,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注释,是能够回答好的。如果这个问题回答好了,可以进一步让他读读“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并让他说说下一个问题(即问题9)。
9、(如果上一个问题,差生不能回答,或者回答不好,再提问一个中等生,如果中等生回答不够完整,再提问一个优等生。以下提问基本定格在这样的思路上,把简单的问题目首先给差生,目的在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较难的问题,引导差生由浅入深慢慢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较难的问题让中等生来回答,让他们在“够得着”的基础上,跳一跳,回答好问题,享受“摘到果子”的成就感,进而督促中等生向更难的问题挺进。在此过程中,如果差生或者中等生回答不完美,交给优等生来总结归纳,最难的问题,让优等生来回答,让优等生既能人尽其才,又能让他们面对挑战,戒骄戒躁,更上一层楼。)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除”字,过去的意思,一年过去了,一切不如意的,陈旧的东西都过去,除旧迎新,一切又有了新的希望,过去一年里不曾实现的梦想,又有了新的机会。这里一个“除”字,在读的时候,音调要高亢,果断,要把那种除旧迎新,充满希望的、一展宏图的感觉读出来。
10 、“屠苏”是什么?请看注释,回答。屠苏酒,古代风俗在农历正月初一,家人要先幼后长饮屠苏酒来庆贺新春。“春风送暖如屠苏”是什么意思?读读,想想,这里的“入”字,用得非常的妙,一个“入”字把春风拟人化,写活了!把春风写成了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东西!细心体会, “入”字读的时候,要惟妙惟肖,把春风那种悄悄的,暖洋洋的感觉读出来,声调要婉转,亲切。
11、“曈曈”是什么意思?“千门万户曈曈日”,用你的话来说,应该怎样说?
12、“桃符”是什么?现在演变成了什么?在黑板上画出桃符的大约形状,“桃符”,一种画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更换。现在演变成了对联。引导学生从自己过春节的亲身经历回答问题。
1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两句,把作者当时意气风发,大展宏图的心情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然后把这种情感融入的这两句古诗中,读出来。“曈曈”的语调要上扬,声音要铿锵有力;“换”字读的要果断。
14、通过这样的解读以后,学生读这首诗的意境有了较深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朗读,放声读,眉飞色舞的读,手舞足蹈的读。熟读成诵。大家一起,合上课本,手打拍子,集体背诵。
15、用开火车的方式,检测背诵的情况。
16、课后,用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自学王安石的另一首《泊船瓜洲》,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江雪》。
五、板书设计:
爆(bào) 屠(tú) 苏(sū) 曈(tóng) 换(huàn) 符(fú)
六、教学反思:
元日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爆”、“屠”、“符”,理解词语“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了解诗句意思。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诗句的喜庆场面,体会诗人借诗抒发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人创作背景,体会诗人除旧布新、强国富民地情感。
【教学准备】
1、反映春节喜庆、热闹的一组画面及背景音乐。
2、查阅关于屠苏酒、桃符的资料。
【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自主、合作研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一)、欣赏画面、揭示诗题
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份你们非常喜欢的礼物,请同学们仔细地看、认真地听。(课件出示春节喜庆画面及背景歌曲,学生欣赏)
2、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汇报预设:家家户户在贴春联、敲锣打鼓放鞭炮、听到《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歌曲……)
3、同学们观察地真仔细,知道这喜庆热闹的场面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情景吗?(生答师相机板书:过年)
4、我们说的过年具体指什么时候?(板书: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导语: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喜庆的节日,宋代诗人王安石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热闹的场面描绘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元日》。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
1、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学情预设:正月初一 春节 元旦)
2、明确:“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农历的这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设计意图:播放喜庆的画面和歌曲,用以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解“元”字的意思,使学生明确“元日”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正确把握全诗。]
二、初读感知、探究词意
(一)、一读:读正确
1、同学们想知道古代过春节是什么样的情景吗?请大家打开书128页,借助课后生字表自己读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2)、指名检查初读,随机正音:“苏“是平舌音,相机评价。
(评价预设:你第一位站起来读,不仅勇敢,而且读得非常正确,希望大家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大胆表现。)
2、自主学习生字,师重点指导“爆”字的识记和书写。
(1)、指导: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汇报预设: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3)、师补充介绍:古代爆竹是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使它爆炸发出声响,所以用“火”作偏旁。
(4)、学生自主描红、临写。
(二)、二读:读出节奏
过渡: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划出停顿号,标出重音。
1、师范读,学生按要求划节奏
2、同桌互相检查、练读
3、指名有节奏地读,相机评价
(三)、三读:探究词意
1、同学们越来越会读了,读诗就要这样有轻重缓急、有停顿,再来读读这首诗,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汇报不理解的词语,师相机板书
(预设:不理解的词可能会有:屠苏 曈曈日 新桃 旧符)
3、当你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会采用哪些办法解决呢?
(学情预设:查字典词典,上网查找,向家长、老师、同学请教)
评价点拨:同学们都会学习,其实在古诗学习中,还可以联系诗句来猜词语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观察插图来理解,请大家用这些自己解决问题。
4、学生自主探究词意。
5、汇报交流学习方法和成果。
(1)屠苏:是一种酒。(查工具书)
师补充介绍:屠苏是古代一种用屠苏草泡成的酒,到了正月初一这天早晨,全家老小面向东喝下屠苏酒,祈求一年身体健康。
(2)曈曈日: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根据“日”的意思来猜)
(3)新桃、旧符:即新春联、旧春联。(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
师补充介绍:古代桃符是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挂在门旁,以祈求来年平安、吉祥。而桃符被称为春联,并用纸书写,始于元代,明代才开始流行。
[设计意图: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常用方法,而读也要力求体现层次性,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在读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渠道解决问题,关注插图这一教材资源,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资料补充,进而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精读感悟、交流诗意
1、古诗中的拦路虎我们已经扫清了,请同学们边读诗边看图,想想诗中描绘了古代过春节的哪些场面?和小组同伴交流交流。
(1)、学生读诗看图,想诗意。
(2)、小组合作交流,议诗意。
2、派代表说诗意,诵读感悟。
(1)、读悟一、二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阵阵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迎着温暖的春风畅饮屠苏酒。
导读: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高兴、幸福)
诗中的哪个字让你有这种感觉?(暖)
紧扣“暖”字体会春风给人们到来的'温暖感觉。
那就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指名读,相机评价)
(2)、读悟三、四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温暖的阳光照着千家万户,人们都要用新春联换下旧春联。
导读:是呀,新的一年使人感到充满光明和希望,让我们满怀希望地读读诗的后两句!(指名读、男女赛读,相机评价)
3、听着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也沉浸在了新年的欢乐中,让我们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古诗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强调“读”,正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正确有效的方法。在读中感知形象;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赏诗中景。]
四、走进诗人、体悟诗情
过渡:其实,王安石写这首石并不仅仅是描绘春节的热闹喜庆,还有他更深的用意呢!(课件出示创作背景)
(一)、了解背景
1、学生默读背景资料,思考:从这段资料中了解到了什么?
2、汇报内容(预设:作者不仅是诗人,还是胸怀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当时王安石正在废除旧法、推行新政,但遭到一些官僚地主的反对……)
(二)、入诗悟情
1、学生自主悟情
(1)、带着你对诗人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2)、学生汇报收获
(预设:学生可能会抓“除”、“新桃”和“旧符”、“换”谈理解)
(3)、点拨:“除”字暗示着要废除旧法;而用新春联换下旧春联则代表用新法代替旧的不合理的法规。
2、教师引导悟情
评价点拨:同学们很快就读懂了诗人的心,真了不起!在诗人心目中,他坚信新政法就像春风一样一定会给老百姓带来幸福,诗中哪个字能体会到诗人除旧布新的决心呢?(“总”字)
引导:再看诗题“元日”,仅仅是指新年的开始吗?还暗示着什么?
点拨:诗题暗示着新政法的开始推行,可见,全诗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对除旧布新的期望和决心。
(三)、师生满怀激情齐背诵。
[设计意图:一首诗隐喻一种情,一首诗暗藏一段历史。带领学生走进诗人,体悟事情,树立大语文观,帮学生建构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
五、自选检测、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准备做些什么?(整理学生汇报)
1、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推荐阅读王安石的优秀诗作《登飞来峰》、《泊船瓜洲》,体会诗人对变化之美、革新之美的向往。
[设计意图:自主选择作业,既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更是学生内心真实的需要;这样安排,对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都进行了很好的检测。]
元日的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元日》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七言绝句,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4、通过拓展练习,帮助学生积累同类古诗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设计理念:
从古代诗歌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情感等特点出发,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考虑以下几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开放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设计思路:
读通 读懂 读美
教具准备:
插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屠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
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
师告知: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
师出示:屠苏:
①草名(阔叶草)
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
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六、巩固练习:
1、比一比,组词。
屠( )符( )爆( )
著( )付( )暴( )
2、根据古诗填空。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诗的第一句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美好光明)的前景。第四句既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除旧迎新)的意思。诗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与第四句 “总把新桃换旧符”能动脑筋改成一幅对联吗?(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七、拓展练习。
元日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常使古人抒情感怀。请读背下列诗人的诗作,体会诗人的心境。
1、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唐 李世民《元日》
2、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 陆游《木兰花 元日》
3、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宋 杨万里《乙丑改元开禧元日》
-
想了解更多【元日的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元日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