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黄河大班教案 篇1课型设计:创造性教学模式运用主体性、民主开放性、个性化等原则,创设和谐、民主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提高他们的创造、创新能力。教学目的: 使学生感受和理解《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内涵,掌握声乐波唱的类型。增强爱国主义情愫,提高审美能力和创...

活动范文 > 综合分类 > 导航 > 保卫黄河大班教案(实用3篇)

保卫黄河大班教案(实用3篇)

2025-06-04

保卫黄河大班教案 篇1

课型设计:创造性教学模式

运用主体性、民主开放性、个性化等原则,创设和谐、民主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提高他们的创造、创新能力。

教学目的:

使学生感受和理解《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内涵,掌握声乐波唱的类型。增强爱国主义情愫,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研讨、交流《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音乐欣赏、感受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评析:传统的教学重点,往往是以欣赏的几个曲目中的某一曲作为重点,这样不利于学生较全面地感受《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内涵,有一定的局限性,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本教学重点是研讨《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内涵,旨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思维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和语音组织、表达能力,提高了音乐欣赏课的功效,注重人的发展。

教学难点:

用音乐语音和体态语音描述听赏到的《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形态。

教学过程:

一、发疑。

提问1:同学们,大家请看,今天的座位摆放形状象哪个汉字?(“几”字)

(有的同学说象“八”;有的同学说象“人”;有的同学说象“几”:有的同学直

接说出了象黄河的流程形状,每个学生都在思考。)

评析:创设情境,将音乐教室的学生桌椅摆设成黄河的流程图----“几”字形,引起学生自发的“发疑”,使学生即时进入角色并联想到黄河,别具一格。

提问2:你所了解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有的说出了黄河的起源;有的说出了黄河是地上河,含沙量很高等特点;有的说:黄河的水使流经地区干涸的土地展现了生机;有的说: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评析: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思维从潜伏状态逐步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回忆相关知识,并组织语音表达出来。从而巧妙地自然导入“激疑”部分。

二、激疑。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摇篮。在三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引出下面的内容)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简介词、曲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并板书课题:

[黄河大合唱词光末然曲冼星梅]

1、师生共同交流,了解并熟悉(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八大乐章。

2、根据第一、第四、第八乐章的演唱形式,简介声乐演唱类型。

(1)独唱

(2)齐唱

(3)重唱

(4)合唱同声合唱[男(女)二、三部]

混声合唱[二、三、四部]

(二)导听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在电视屏幕或银幕上播放有黄河面面的VCD。导听时,在板书好的课题基础上,只依次板书第一、第四、第八乐章的名称,即构成“研讨”部分的思路框架----见附1。具体内容由学生在“研讨”时说出,给学生提供想象,表现的余地。)

1、导听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1)板书第一乐章的名称:[一、《黄河船夫曲》]

(2)要求和提示:(1)请同学们仔细听赏,并随音乐的快慢、强弱小声击掌,感受音乐速度和力度的变化。(2)将自己感受的点点滴摘记录下来,等三个乐章听赏完后进行研讨。

(3)边听音乐,边做必要的讲解。

2、导听第四乐章《黄水谣》

(1)板书第四乐章名称:

[四、《黄水谣》]

(2)提示:请同学们注意《黄水谣》可分成几段?

(听完后有的同学说出:三段体ABA。这种曲式在这以前接触过。)

(3)边听边做,必要的讲解。

3、导听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1)板书第八乐章名称

[八、《怒吼吧,黄河》]

(2)提示: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

(引起同学注意连唱四次的《黄河大合唱》的重要主题:“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3)边听边做必要的讲解。

三、研讨。

1、师提示:请大家就近与其他同学交谈:在听赏完三个乐章后,请发挥你的想象,将你感受最深的音乐形象用文学语言或音乐语言或体态语言或兼而有之地表达成表现出来。

2、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感受,并研究自己该怎样表达?(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已经开始手舞足蹈,满脸的轻松和喜悦。)

3、学生展示自己感受,各抒己见。教师以欣赏、鼓励、认可的态度面对学生,营造发展学生个性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促进思维碰撞和多向信息交流。并提醒学生间的相互认可和鼓励----掌声。

(有好几位同学举手要求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通常是运用文学语文、音乐语言兼而有之地描述。如:有的说《黄河船夫曲》开始速度很急,仿佛看到黄河的急流险滩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最后一点音调越来越弱,表现船夫坚意的背影,渐渐远去。有的说,她最喜欢第四乐章《黄水谣》,音调听起来很舒服,是一首三段体的歌曲。有的还离开座位,用划船的动作表现船夫与波涛拼搏的情形,此刻全班同学纵情地长时间的鼓掌,师趋势放出已准备好的《黄河船夫曲》的磁带,请这几位同学再做一次刚才的划船动作,其他同学可在“几”字形的座位上一起做,进一步体验黄河的气势和船夫与急流险滩抗争的情景,以及看到彼岸后乐观的笑声,同时看到有几位女生在座位上一起一伏地学做波浪,更惊喜的是,上来做划船动作的五位学生自然而然地排成了一个船形,听课的老师都很欣赏。使本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评析: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教育。既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培养学生独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学得开心,记得深刻。

四、升华。

师:在民族危亡的关头,《黄河大合唱》曾激励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去保卫黄河,做为拥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当代人。又怎样去保卫今天的母亲河?

(有的同学说:应治河,多植树;有的同学说保护水源,保护环境;有的说:好好学习,为国争光;……

师: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希望有更好的方式方法。

评祈:本环节具有余意未尽的感觉,是《黄河大合唱》巨大艺术魅力在课后的延续,通过情感的体验,思维的拓展,审美的提升,从保卫黄河到开发黄河的信息交流,强化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情愫,使教学目标和效果有了新的升华。

保卫黄河大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要与相关学科及姊妹艺术的结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设计本课。

教学内容

1、介绍黄河及《黄河大合唱》。 2、练习轮唱《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的

1、学生初步了解黄河及《黄河大合唱》。

2、学生懂得轮唱这种演唱形式并能合作演唱《黄河大合唱》。

3、学生懂得从学习的内容想开去,关注音乐与相关艺术。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

1、PPT展示资料

2、学生搜集资料。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PPT展示中国地图,学生找出黄河。教师介绍黄河: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二、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资料。(音乐与相关文化:古诗)

三、介绍《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作品介绍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本乐章运用领唱及合唱相呼应的演唱形式,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以及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声独唱)

这个乐章运用了壮阔、热情、深切的音乐语言,歌唱黄河的雄姿,赞美五千年的文化,颂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这首配乐诗朗诵由三弦伴奏。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音乐会上往往略去此段。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

此乐章运用抒情而深切的旋律诉说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这个乐章借用了锣鼓伴奏的一些手法,形象地叙述了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显示了“大回老家去”的斗争决心。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这首女高音独唱歌曲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此曲运用卡农的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的加入则别具风格。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胜利发出呐喊,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五、1、介绍轮唱:[轮唱]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称之为“轮唱”。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我国现代群众歌曲中常用轮唱这种形式。

2、结合《保卫黄河》说明轮唱的表现特点。[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听范唱、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

六、教师指导练习轮唱《保卫黄河》

1、先跟范唱练习齐唱。

2、练习轮唱。(注意速度要一致,要看指挥)

3、教师指导轮唱的技巧。(轮唱时,每一句的开始的第一个字要重唱,后面的词要唱得轻一点;速度一定要一致;合唱不是比赛,而是合作,在自己唱时要学会听其它声部的声音。)

七、学生轮唱《保卫黄河》。

八、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黄河,了解了《黄河大合唱》及其创作背景和历史现实意义,而且知道了什么是轮唱,还学会了《保卫黄河》这首轮唱歌曲。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从所学知识想开去,学会学习!

保卫黄河大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感受乐曲《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六、七、八段。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在作者的联想与想象中,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

学生:搜集了解《黄河大合唱》和当时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5.黄河大合唱。

2、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以及有关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3、欣赏一段《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听了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这篇文章的作者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心潮澎湃,无比振奋,于是,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

二、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扫除生字词障碍。

2、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写的是演出的情景,哪些写的是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欣赏演出

1、读课文第4段,说说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合唱队。

2、读课文第5段,为什么说这个乐队很奇特?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细读课文6~8段,分别找出写演出和作者的联想与想象的句子,反复品读,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

4、指导读好6、7、8段,注意朗读力度的把握,气势的渲染,从而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学习第7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举”、“捏”,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一“劈”,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四、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部分

学生自由读第10、11段,说说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子来体会: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和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沉着刚毅,蓄势待发,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经得起任何巨大的考验,斗志昂扬,英勇无畏。“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这是作者展开的想象,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不可战胜。

作者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战斗的热烈场面,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五、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1、再听《黄河大合唱》片段,结合课文谈体会。

2、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实现情感的升华。

六、学习生字

1、强调读准“槌”、“闸”、“蚕”的读音。

2、生字扩词,加以运用。

3、记清字形,工整地书写。特别是“炯”字右边与“同”字的区别。

板书设计

《黄河大合唱》

所见:合唱队、指挥、鼓手、号兵

所闻:深情地发问、像冲出闸门的洪水

联想:黄河畔……战斗

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鲜活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

2、朗读《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朗诵词或歌词,开展一次朗诵比赛。

教学后记

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但在音乐中不能感受那种磅礴气势,对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不能体会,以后要加强那方面的教育。

本文网址:http://www.qgf7.com/q/3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