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安事变》观后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事变心得体会 篇1
读完了“九一八”事变后,我感到了无比的气愤。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畔的南满铁路,反污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军,借此进攻沈阳和北大营,从而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省。“九一八”事变是国耻,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河山。如果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写满了中华民族的血泪和创伤,“九一八”事变无疑是其中最深的一道创伤。他们到处杀人放火,无数同胞倒在血泪之中。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一个优秀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正义和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谐和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通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永不忘国耻,民族当自强!留下了无法消退的伤疤。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促成这场悲剧的因素,有主观,也有客观。主观方面,日本国土虽小,野心却很大,一心想把小日本变成大日本。鸡不吃虫,虫反倒咬起鸡来了。说它是披着人皮野兽,也绝不失当。
客观方面,中国当时出现内乱,蒋介石的“壤外必先安内”政策大大加快了日本对中国的侵蚀。当时中国人的麻木与软弱也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所以国家领导们总不忘强调要统一,要富强。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x年了,它的身影已经在我们心中淡化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它给中国带了的伤害。牢记国耻,奋发图强。只有国家统一了,野心国家才不会有挑拨离间以获取渔翁之利的机会;只有国家富强了,才不会有人虎视眈眈的看着我们。
事变心得体会 篇2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不能忘记这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的一道疤痕。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铭记在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
那是东北沦陷的开始,他们用最卑鄙的`手段,令所有中国人痛恨,直至今日,仍不能忘怀。一个宁静而又不宁静的夜晚,枪炮声划过了夜空,中华民族又一个屈辱的历史开始了。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凭借着自己智慧与不屈的精神,同中华民族的命运做着斗争,在中华儿女的不懈奋斗下,中国终于走过了耻辱而艰辛的近代,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新时代。
当充满泥淖与悭吝的岁月终于走过,当我们作为新青年登上舞台,对于先人的顽强不息、奋勇杀敌的精神,我们注定需要承担起传承与发展的责任,用新视角发现新内涵,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对于九一八事变,我们需要牢记历史的使命,呼唤敬畏与虔诚。新中国与时代一同新生,除去束缚,敞开怀抱,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
事变心得体会 篇3
最近这段时间中央八台在热播《西安事变》,最开始看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他的长相与我心目中张学良的形象相差太远,他不是我以往看到的任何一届“张少帅”那样帅,那样英俊。虽然胡军本人并不太难看,也挺潇洒,但他外形的感觉和味道实在是与张学良的味道相差太远。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转折,我觉得在本剧中胡兵还是把张少帅那种匪气给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昨天看的那三集。胡兵是我看过的,把张学良演得最具匪气的一个。虽然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但我还是觉得胡兵演出了张学良的另一面。
在整个连续剧中,我个人认为演得不错的当属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赵四小姐。
在整情节转化和人物表演中,我觉得杨虎城演得非常不错,他把一个爱国、抗日、联共、一方军阀的特点都表演的很是到位。他抗蒋,不唯蒋是从,就是一方军阀的思想的'表露,但他很会为人处事,万事不轻易从口中说出,他比张学良老谋深算多了。但他的本质是好的,他联俄联共抗日,是民族英雄的代表。在整个西安事变中,他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戏虽然不多,但我觉得他们的对白和演技都非常的精彩,让我不住的喝彩,尤其是毛泽东说的那句:“给我狠狠地打,打出谈判桌上的发言权。”还有昨天那集:苏联报纸上对张、杨行为给予否定,毛和周说的对白及演技,都是非常的精练和精彩的。
此戏中的赵四小姐,让我看到了四小姐聪明、机智、乖巧的一面,戏不多但也讨人喜欢。
我们的蒋夫人虽然对白不错,演技不错,但外形和气质与本人相差甚远,以致感觉略逊一筹了。
当然整部戏里扮演蒋介石的演员表演得也是非常优秀的,他把内心的那种矛盾、武断、自私、自负都刻划得很深刻。
西安事变无论是对于中共还是中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他的历史意义是永远值得世人谨记的。
事变心得体会 篇4
中央8套电视剧《西安事变》晚间刚刚播完,给人以震撼,使人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这几天,中央8套在8—11点白天又在重播,意犹未尽,每一天不睡懒觉了,起来又在看,不觉使人浮想联翩……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央视电视剧频道正在播出连续剧《西安事变》。总的来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来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可是,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有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这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有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中共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中共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对派”,等等。所以,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期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景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可是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我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能够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必须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在剧中,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英气、帅气、刚毅、果断、霸气,些许匪气,豪爽伟岸,尽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想象当年的张学良似乎就应当是这样。杨虎城老谋深算,沉稳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蒋介石两面三刀、阴险狡诈。宋子文眼界开阔与大气沉稳,宋美玲外交风范与个人魅力,赵四小姐纯情温柔与坚贞不渝,陈诚聪明俊拔与唯命是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之后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经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此刻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事变心得体会 篇5
今天,距“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90年,当防控警报再次拉响,举国陷入哀思,隆重悼念革命先烈。纪念“九一八”,再谈血泪史,就是要国人永远不忘国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实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无论是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还是以廖俊波、沈浩、杨汉军等为代表的奉献精神,都激励着我们面对新征程、担负新使命时,要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在新时代实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接下来就需要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肩负起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扑到干事创业上,既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能干会干善于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推动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加强新形势下的`干部队伍建设,必须贯彻从严要求,强化严的管理。要狠抓教育培训。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性修养教育,抓好党纪法规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打牢从政之基、夯实廉政之基、强化能力之基,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事变心得体会 篇6
毛泽东爷爷曾写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的佳作,它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大体情况。红军,这支带着中国人民愤怒与力量的军队,走过了历时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共产党成立新中国重要的里程牌。
因此,国庆这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它位于兰州市酒泉路互助巷2号,占地3000平方米,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走进纪念馆,看着墙上的一张张诉说着当年战斗故事的老照片,橱窗里一件件珍贵历时文物都展示着八路军在长征路上的艰辛历程,说着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配合着展馆内不时响起的敌机轰炸声,我仿佛回到了那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眼前出现了一支斗志激昂的队伍——红军。这是1935年的6月,正是南方最热的时候。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要翻越长征路上的第一座雪山---大金山。红军中有许多南方人,他们中大多数人从来没有看见过雪山,更别说去翻越它了。但困难吓不到坚强的红军战士,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走;没有粮食,就吃草根,甚至皮带。为了党,为了革命事业,为了长征的胜利,有许多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雪山上。“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实物,好像穿越到了抗战那个年代。”旁边的参观者不禁感慨道。我回过神来,不由得想起了如今的生活,想吃什么,想穿什么都无忧无虑,和红军相比,真是生活在天堂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真心的感谢那些伟大的战士们。
在讲解员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是如何在徐向前、陈昌浩率领下,艰苦斗争,策应河东红军的军事行动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当时占红军总数为数不多的一支钢铁英雄部队是如何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生命不息战斗到底,团结一致、不折不挠万死不辞的甘愿为国家牺牲的.一切……这一段又一段动人故事流传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青年。参观完纪念馆,我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中。于那些坚强的红军叔叔相比,我觉得自己与他们相差得太远太远了。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体育老师说今天男生1500米检测。老师话还没说完,我的腿就已经软了,1500米,14圈。它像一座火焰山,挡住了我的去路;也像一个巨人,让我难以战胜;还像一座高大的珠穆朗玛峰,让我难以攀登。老师,你也太狠了吧!就在这时候,我想起了红军渡黄河的故事:红军手握铁链,一前一后的攀爬过去,对面的敌人还用枪打他们,可红军并没有逃跑,还是继续攀爬。我跑步难道有红军渡黄河那么累?想到这,我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鼓起劲来,一口气跑完了1500米。长征精神就像一把芭蕉扇,扇灭了火焰山的火;也像是一位超人,帮我战胜了高大无比的巨人;还像一架飞机,带我飞过了珠穆朗姆峰。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的困难还有好多,我们要用长征精神永远鼓励着自己。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吧!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吧!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接过先辈的旗帜,学习长征精神,让它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事变心得体会 篇7
西安事变纪念日学校组织了学习活动,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是以原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的西安事变旧址改建的.,是遗址性博物馆。
包括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五间厅等处旧址,并举办有“张学良将军生平展”、“杨虎城将军生平展”和“西安事变”等基本陈列。共展出700余件历史照片、大量历史文件及几十件文物等。
没有历史功底的朋友估计会觉得很单调,但是如果懂点历史的话,会觉得这里非常有意思。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现在看到的“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张学良公馆、杨虎城别墅为基础的西安事变旧址改建而成的,属于人文景观。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免门票的,整个景区分为四部分,平楼、两栋小楼、花园。建议从平楼第一展厅开始看,这样符合历史顺序,会让你循环渐进,真实的感受当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是如何舍身救国。张学良将军以兵谏改变了中国历史,换来了几十年幽禁岁月,却从不后悔,不得不令人钦佩。第一栋小楼有他的题诗一首: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很震撼人心,像先烈们致敬!
事变心得体会 篇8
最近我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在西安事变纪念馆进行了学习,学习后感受颇深!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西安事变是一件大事,蒋介石作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被扣押,生死在一线之间。根据在纪念馆里看到的史料,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在临潼华清池五间厅休息华清池距离西安古城约30公里,凌晨听到枪声约30名蒋的卫士被打死,在卫士的帮助下先是跳窗,然后翻墙,最后往骊山上跑。在张学良部队搜山中,蒋介石的卫士被击毙,蒋介石躲在一块大石头后,被士兵发现捕获。
张学良为什么要发动兵谏,现在大概反推他当时的所思所想。中央红军长征后来到了陕北,蒋介石认为红军已是强弩之末,命令张学良加紧“剿共”。张学良当初并不是没有“剿共”,只是红军的战斗力超过了他的想象。
1935年8、9月间,张学良以“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之职,率领东北军主力来到陕甘,参加国民政府军队对陕甘红军发动的第三次围剿。10月1日和12日,刚刚合编组成的红十五军团,在劳山和榆林桥两次战斗中,消灭了东北军第六十七军一师有余,致使积极“剿共”的张学良产生“慎战”的思想。11月23至24日,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指挥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在陕北直罗镇的战斗,更是歼灭东北军第五十七军第一o九师全部师长牛元峰被打死及一o六师的一个团。东北军三战失败,损兵折将,将士产生不愿“剿共”的情绪。张学良请求抚恤死难将士受到冷遇、讥讽及部队番号的取消,都极大地打击了张学良“先剿共、再抗日”的信心。
蒋介石也要求杨虎城要积极“剿共”,但杨虎城知道红军的战斗力。
1934年12月,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之名义北上抗日的`红二十五军,经过战略转移进入陕南,至1935年7月离开。期间,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月5日、2月1日和2月5日,在秦岭山区的葛牌镇、蔡玉窑、文公岭三次战斗,歼灭杨虎城第十七路军第126旅5个多营兵力。随后,又于3月10日在洋县石塔寺打垮杨虎城部警备第二旅,击伤旅长张飞生。4月9日的九间房、7月2日的袁家沟口战斗,分别歼灭杨虎城部警备第三旅大部和警备第一旅,俘旅长张汉民、唐嗣桐。红二十五军在秦岭山区重创杨虎城部的战斗,给杨虎城第十七路军中一些主张推行“剿共”政策的将领以沉重打击,使杨虎城十七路军执行蒋介石“剿共”政策的意志发生了动摇。杨虎城对红军有了新的认识。
1936年,在民众抗日情绪高涨时,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张学良劝说时痛哭流涕,但都没有效果。蒋介石最后说,要么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让出来,中央军过来,要么你们就去“剿共”。张学良已没有了退路,最后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了54年,杨虎城将军全家在建国前被蒋介石杀害,结局让人唏嘘!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当时张学良的公馆,张学良、赵四小姐还有他们的孩子住在里面,里面有三幢小楼,周恩来同志当时临时住在靠最里面的一幢小楼里。宋美龄、周恩来、张学良在张学良住的小楼里商量和平解决事变的方案。
-
更多精彩的事变心得体会,欢迎继续浏览:事变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