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俗语 篇11、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2、立秋在六月,初雾来得早,影响秋季收成;3、重阳有雨,下年雨缺(陕)4、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5、秋分有雨来年丰6、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无雨秋雨少(鲁)7、处暑下雨,五谷生芽8、秋日落雨秋飕飕(浙)9、...

活动范文 > 谚语 > 导航 > 重阳节俗语(集锦十篇)

重阳节俗语(集锦十篇)

2025-02-18

相关推荐

重阳节俗语 篇1

1、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2、立秋在六月,初雾来得早,影响秋季收成;

3、重阳有雨,下年雨缺(陕)

4、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5、秋分有雨来年丰

6、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无雨秋雨少(鲁)

7、处暑下雨,五谷生芽

8、秋日落雨秋飕飕(浙)

9、重阳无雨一冬晴(苏、浙、鄂等)

10、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浙、鄂)

11、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12、立秋晴,八月雨;立秋雨,八月旱(桂)

13、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14、立秋不落,寒露不冷(桂)

15、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16、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17、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18、重阳晴,米粮平

19、重阳无雨,九月无霜(皖)

20、立秋无雨对天求,田中万物尽歉收(苏、鄂、川)

21、立秋大雨,百日见雪(冀)

22、立秋的雨和雾,与未来的寒暖、旱涝均有密切关系

23、十月三场雾,黄牛水上浮。(下年发大水)

24、处暑雨、粒粒皆是米

25、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26、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27、打霜立秋,干断河沟(贵)

28、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鲁)

29、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30、秋天宜收不宜散 。

31、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32、九月台,无人知;九月台,惨歪歪

33、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34、立秋晴,秋雨少(赣)

35、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甘薯。

36、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苏)

37、立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川)

38、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

39、立秋节气的晴好与未来天气的'关系

40、六月秋,及早收;七月秋,慢慢收(苏)

41、重阳无雨,冬至多雨(湘)

42、秋有旱,冬有冰

43、夏雨少,秋霜早

44、六月六秋,早收晚丢(冀)

45、立秋无雨水,白露雨来淋(湘)

46、十场秋雨要穿棉

47、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48、秋来伏,热得哭(贵)

49、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50、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51、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52、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鄂)

53、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

54、立秋晴天秋天旱(鄂)

55、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56、处暑罗卜白露菜

57、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皖、鲁、鄂等)

58、处暑下雨多灾害

59、立秋无雨人发愁,庄稼顶多一半收(皖)

60、秋分天晴必久旱

61、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62、重阳晴,米粮平。(风调雨顺)

63、一场秋雨一场寒

64、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京)

65、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66、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67、立秋雾,地枯枯(湘)

68、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69、立秋有雨倒春寒(桂)

70、夜立秋,热到头

71、六月秋,丢的丢,收的收;七月秋,全部收(新)

72、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73、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74、立秋下雨件件丢,处暑下雨件件收(冀)

75、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76、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77、七月立秋,早迟都收;六月立秋,早收迟丢(陕)

78、寒露脚不露

79、过了重阳节,一怕霜来二怕雪(鄂)

80、早秋凉飕飕,晚秋晒死牛(苏、桂、川)

81、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82、处暑晴,河边铁马根

83、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苏)

84、六月立秋,早收晚丢;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晋)

85、秋后加一伏。

86、处暑处暑处处要水。

87、立秋在七月,初霜来得晚,秋季收成好(新)

88、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新)

重阳节俗语 篇2

1、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2、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3、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4、狗泡水 天将雨

5、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6、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7、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8、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9、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10、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11、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12、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13、大雨无雨,明年旱。

14、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15、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16、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17、蜜蜂迟归 雨来风吹

18、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19、蚂蚁搬家 天将雨

20、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2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2、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23、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24、昼雾阴,夜雾晴。

25、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26、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27、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28、雨不歇: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29、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情感范文网(qgf7.com)小编精心推荐:

30、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31、对时雨 连几天

32、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33、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34、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35、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36、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37、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38、立春落雨至清明。

39、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40、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1、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42、燕子低飞 天将雨

43、九月九港风。

44、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45、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46、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47、十雾九晴。

48、燕子窝垫草多 雨水多

49、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50、春雷十日寒。

重阳节俗语 篇3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素秋的天很蓝,独自倚在红叶铺成的小路旁,脚下踩着柔软的树叶,感受着秋阳洒下,溜进树叶间的斑斑驳驳,倦读一卷诗篇。偶尔挑起眼帘望一眼那享受日光的安详面容和那一缕在微风里摇曳的青丝。

抿一口菊酒,任一股清涩的酒香在口腔中肆意弥漫,像一朵清菊深深地绽开,一直暖暖地开到心底。沉淀着醇香的菊酒是他送的。泡菊花酒是重阳节的旧俗,想必很少有人再记起了吧。“这酒味道清淡,却并不难喝,是以前常作饮品来喝的,而今酿这酒的机会是不多了。”他说,“这酒香是儿时最深的记忆了。”

他是一个老兵,这是他对我讲述的最多的故事,他说,那是他一辈子的闪光点。我与他在素秋的林荫道上相遇,我一脸关切的望着他满脸的苦闷,他却拉我听他讲《诗经》《楚辞》,读惯了北岛的朦胧与汪国真的悠扬,我自然是不懂古文的,却又不忍打断他热切的话语和兴奋的目光,也便耐着性子听他诉说。他本该老有所依,却从未听他提及自己的子女,我也曾试着打探,他却冷笑一声“无子亦可活!”对于他的气话,我只是笑笑。每当提起他日益变白的鬓发,他眼眸中的无奈与愁闷我全看在眼中。

我只拿他当一个慈祥的长者,而在旁人眼中,他却是一个怪人,脾气暴躁,终日孤独,嘴里又常常嘟念着什么,被看成怪人也不足为奇了。他说,“实在闲着无聊了,便自己和自己聊天,畅谈生活,宛如一双好友。”我捧着肚子咯咯直笑,心里却好似被什么刺痛了一下,仅轻轻一触,却隐约的作痛。看着他一副得意的样子,我苦涩一笑,主动捡起了那卷《红楼》,轻轻地吟诵,看到他如一个孩子般天真的细细聆听,我十分欣慰。

有时候,看他的某一缕青丝在风中抖动,我便想象着我的夕阳岁月是否也如他这样,老无所依。在人生最后一段道路上,即使眼花了,走不动了,也要孤独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那么,这条路上,我望着前方的路,那里将是无尽的黑暗和漫长的孤独。从幻想中回过神来,我竟惊恐的冒了冷汗。

原来孤独可以在心中积攒到如此沉重,我定一定神,却意外地发现爸妈的头上也多了几缕银发,参杂在枯黄的发丝中却显得格外刺眼。他们静静的躺在那里,没有言语,却默默诉说着岁月,作为他们已经走过的痕迹。

待到他们双鬓发白,只求有人陪他们金秋里登高望远,有人为他们吟诵《诗经》《楚辞》,有人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有人陪他们饮酒,醉里笑看鬓发一点点泛白,有人为他们的夕阳之路再点燃一盏灯火……在风风雨雨中捱过了人生,终于在风烛残月之年放慢脚步,用仅剩的时间再把美好的世界深深的印在记忆里,带到轮回中。能为他们引路的只有我们。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忽然看透了很多: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索求,真正得到的却很少,就像我们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辈子,我们是他们唯一的收获。我们自然是不该忘恩的,更重要的是,谁都不愿意在古稀之年,面对着苍凉大地,还在苦苦寻求“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重阳节俗语 篇4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俗语 篇5

手微微地颤抖着,恨愤愤地燃烧着,心默默地疼痛着。

拿着报纸,一字又一字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这竟然是真的: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惊讶,我愤怒,我感到莫大的耻辱。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两千多年的携手相伴,两千多年的荣辱与共,两千多年的悲喜交织,难道一瞬间,就这样被强行撕裂、一笔抹杀了吗?难道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大厦,就这样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吗?

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不是,绝对不是……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刻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我们的母语外,恐怕也就只有我们的传统节日了。在无数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传统节日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文化的宝藏,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追念与景仰,亦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祝福与期望。透过它,我们隐约听到了春节时,那辽阔夜空上五千多年来不变的爆竹声响;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中秋佳节时,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围坐赏月、把酒欢谈的温馨夜场……

然而,透过它,我们也看到了传统节日所面临的危机。

对于我们中的某些人而言,他们或许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但他们绝对记得圣诞节是耶稣的诞辰;他们或许不了解七月七日是什么节日,但他们绝对忘不了2月14日,自己该买什么花送给什么人;他们又或许不明了中秋节有着怎样悠久而典美的传说,但他们绝对清楚愚人节源于一个多么“乏味、无聊、意义肤浅”的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数亿中国人不敬屈原而敬耶稣呢?为什么我们对外国节日是如此的推崇,而对我们自己的节日冷眼相待呢?为什么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竟抵不过一个个毫无内涵、毫无文化底蕴的外国节日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耶稣,害怕当我们死后,它会阻挡我们通向天堂的道路?是不是因为我们爱慕虚荣,不知情人节会被别人笑话为“老土”?又或是不是因为我们争强好胜,不过愚人节显现不出我们的聪明程度?

我疑惑,我不解,我苦苦地思索着。

当端午节时,一个小学生竟不知为何要吃粽子的时候,我们忧心了;当重阳节时,一个中学生竟不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在何时有感而作的时候,我们伤心了;当中秋节时,一个月饼卖到八千八百八十八元的时候,我们痛心了。于是,我恍然大悟:在传统节日日渐失落的背后,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失落;伴随着商业的浮华与城市的喧嚣,我们的传统文化正一点一点地被蚕食,被湮没……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无知,是我们,是我们将它亲手抛弃,又亲手埋葬。

传统节日在哭泣!

传统文化在哭泣!

传统的中国人在哭泣!

哭泣声中,屈子渐渐地沉没了,嫦娥渐渐地憔悴了,织女也渐渐地黯淡了。一切都在哭泣声中,慢慢地消失、散尽、直至难觅踪迹。

传统节日,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推荐阅读:
重阳节的悲伤句子(集锦63句) 重阳节演讲稿(集锦11篇) 重阳节送给朋友祝福语(集锦36句) 重阳节主持稿(合集十三篇)
更多精彩重阳节俗语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重阳节俗语
热门标签: 重阳节演讲稿 重阳节霸气祝福语 英语名言俗语 名言警句俗语 俗语英语名言 礼貌名言警句俗语